《关于裸足回忆未阉割》
立秋节气
阴阳之气开始转变
万物从繁茂生长转为成熟
此时天气还很炎热
降水量有所减少
为了你的健康
这5件事要避免做!
立秋如何养肺?立秋怎么吃?
一起来了解一下吧~
立秋养生
避免做这5件事
避免吃辛辣食物
秋天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气候温燥。中医认为,秋对应肺,肺喜润,不喜燥。所以当秋燥侵犯我们肺部的时候,人体容易出现干咳少痰、口干咽干等呼吸道症状,以及容易出现皮肤干燥、毛发干枯、肤色比较暗沉等问题。
如果此时再吃一些辛辣食物,则对养肺不利,比如辣椒、烧烤等。可以多吃一些莲藕、荸荠、百合、银耳等白色润肺食物,帮助养阴润燥、生津止渴、润肺止咳。
避免盲目“贴秋膘”
不宜“贴秋膘”人群
平时摄入高脂肪、高蛋白食物较多的人群不宜“贴秋膘”。
肥胖、营养过剩,患有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压的人群不宜“贴秋膘”。
适宜“贴秋膘”人群
形体偏瘦,平时食欲不佳的人群适宜“贴秋膘”。
由于慢性疾病,出现营养不良的人群可以“贴秋膘”。
素食也能“贴秋膘”
素食中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,比如豆类、菌类,是素食“贴秋膘”的不错选择。
奶制品以及蛋类,蛋白质含量也比较高,可以作为中老年人“贴秋膘”进补选择。
避免运动量过大
立秋后要注意养阴滋阴,锻炼最好选择早晚锻炼,并且选择比较平缓的运动,比如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慢跑、快走等,帮助强健肺功能。
避免熬夜
立秋之后,顺应季节变化,作息上应早睡早起,养精蓄锐,使肺气得到舒展。
睡前可以泡一泡脚,帮助缓解暑热,有助于散热入眠。此外,不要湿着头发入睡,以免寒气侵袭人体,诱发感冒,尤其是老年人,头部受到寒气刺激,还容易引起血压波动。
避免吹凉风
虽然此时已经进入了秋天,但还没有出伏,暑热没有完全消散,有时气温还是比较高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秋老虎”还在,此时不能过度贪凉,应避免直吹空调、电风扇。
对于比较敏感的面部、脖子等处,不妨用丝巾遮挡一下,避免冷风直吹。
立秋养肺
记住这3点
养肺的“黄金时间”:7:00~9:00
一天之中,养肺的“黄金时间”为7:00~9:00,此时肺脏功能最强,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,比如慢跑、快走等,帮助强健肺功能。
最简单的养肺法:一杯白开水
秋季伤肺的主要原因是“秋燥”,因此养肺的重点便是“润”。每天应保证喝水1500~2000毫升,少量多饮,小口慢饮,以自然冷却至40℃左右的白开水为宜。
不要钱的养肺法:开怀大笑
人在大笑时,可以帮助身体吸收更多氧气,并随着血液行遍全身,让身体每个细胞都得到更充足的氧气。
平时在家里,我们可以伸开双臂,尽量扩张胸部,然后用腹部带动呼吸,可以增加肺容量。或者快速吸满一口气,呼气时慢慢“吹”出,让空气在肺里停留时间长一些,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。
立秋养生
建议你这样吃
多食百合
百合味甘、性寒,归心、肺经,有养阴润肺、清心安神的功效。此时食用,可以帮助缓解因暑热、秋燥引起的不适症状。
一碗家常汤
立秋祛湿又润燥
取百合、玉竹、沙参、茯苓各10克,薏苡仁20克,陈皮3克,生姜2~3片,猪瘦肉或排骨250克,一起炖汤喝。
适合立秋后感觉皮肤干燥、干咳、没胃口、舌苔微黄腻的人群。
少吃西瓜
西瓜是比较好的清热消暑水果,可立秋后,要少吃西瓜等过于寒凉的水果,以免伤及脾胃,引起腹泻,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。
立秋养生
常按这3个穴位
太渊穴
位置:
手腕内侧腕横纹处,靠近大拇指一侧有动脉搏动的地方。
功效:
太渊穴作为肺经的原穴,常按能够补益肺气,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、嗓子不适。
合谷穴
位置:
虎口处,第一、二掌骨之间。
功效:
通经活络,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感冒,并且肺与大肠相表里,常按这个穴位,还有助于缓解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。
足三里穴
位置:
外膝眼下四指并拢,胫骨外侧一中指处就是足三里穴。
功效:
健脾和胃、助消化,帮助提高人体正气。
以上3个穴位,每个穴位可顺时针按揉1~2分钟,以有酸胀感为宜。
立秋养生小贴士
立秋养生,避免做这5件事
避免吃辛辣食物、避免盲目“贴秋膘”、避免运动量过大、避免熬夜、避免吹凉风。
立秋养肺,记住这3点
养肺的“黄金时间”:7:00~9:00。
最简单的养肺法:一杯白开水。
不要钱的养肺法:开怀大笑。
立秋养生,建议你这样吃
多食百合。
少吃西瓜。
立秋养生,常按这3个穴位
太渊穴、合谷穴、足三里穴。 【编辑:刘阳禾】

今年系鄱阳湖自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。“旱涝/旱涝急转”不乏先例,但今年的“涝旱突变”情况比较罕见。许继军指出,汛期水库有防洪要求,水库水位必须降低至汛限水位,做好调蓄洪水的准备,但今年出现了两难的局面,预期的洪水没有来,却出现了严重干旱,而此时水库蓄水有限,抗旱保供水和灌溉的压力就比较大。《关于裸足回忆未阉割》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如此总结他对中华文明起源、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认识:中华文明距今万年奠基,8000年起源,6000年加速,5000多年进入文明社会,4300年中原崛起,4000年王朝建立,3000年王权巩固,22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。他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区分文明“起源”和“形成”两个概念,是文明探源研究的一项创举。他希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下一步深化,就是继续上溯至八千年,进一步探究文明起源阶段。